一、2024年工作总结
(一)党建工作成果斐然
在番禺区社会组织党委和共青团番禺区委员会引领下,中共广州市番禺区青年社会组织联合支部成绩突出。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首要任务,聚焦“社区治理”与“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”。
.强化思想引领:2024年,联合支部召开支部党员大会5次、专题学习会6次、主题党日活动20次。党员干部围绕大湾区志愿服务等热点深入研讨,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。
.完善组织建设:在党委指导下完善规章制度,编制并通过多项制度,增强管理规范。吸纳4名入党积极分子,建立“党员联系入党申请人”制度,组织29次学习与实践活动。
.推动党管青年:整合资源打造大湾区特色志愿服务模式。依托孵化基地和高校,举办32场青年创新创业等活动,覆盖2600人次,助力港澳青年融入湾区。
(二)公益服务成绩显著
截至2024年12月,协会开展6340场志愿服务,150,241人次志愿者参与,累计志愿时长646,168小时。活动涵盖“绿美广东”、“一老一小”、乡村振兴、大湾区青年交流、“我们的节日”等主题,搭建130余支跨校服务团队,获46项各类奖项,包括4项国家级荣誉、9个省部级课题项目及20余项市校级奖项。
(三)三大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平台建设成果
.县域候鸟计划:响应团省委号召,发挥大学城大学生优势,构建大学生“候鸟”服务队。串联163所高校,搭建50余支服务队,2375名志愿者参与。2024年组织2600多名大学生开展475场活动,累计志愿时83000多小时。未来将创新义教模式,拓展支教范围,加强地方发展策略科学性,促进跨区域合作。
.粤港澳大湾区青年跨境发展能力孵化平台:响应湾区政策,聚焦“粤港澳青年协作交流”与“儿童教育与乡村振兴”。通过“志愿 研学”模式,打造两大核心项目,推动“港澳青年—内地青年—乡村学生”共同发展。未来将拓展交流边界,联合高校与科研机构,以文艺促融合。
.广州青年社区治理力量共建平台:聚焦社区需求,带动青年参与特色志愿服务。
“青倾卿”项目:以“结对 小组”服务离休老干部,组建4个高校代表队、83组服务小组,招募超250名志愿者。服务97位老干部,开展465次活动,收集大量材料并宣传,营造尊老氛围。未来将构建老干部关怀档案,携手医疗机构提供增值服务。
青年夜校:2024年开展,提供多领域课程,服务超700人次。未来将创新课程与形式,提升专业性与权威性。
“穗有爱”项目:关注留守儿童,组建“玩心志愿服务队”,开展多项活动,1716人次参与,受益儿童1421人次。未来将拓宽青少年视野,打造红色文化线上体验馆。
“绿美广东”项目:响应政策,开展河湖巡湖、环保行动,举办论坛,增强大湾区青年环保意识。
地铁、高铁站志愿服务:在广州南站设立岗点,提供全方位服务,2024年累计2664人次参与。
社区义诊:集结医疗专家与志愿者,开展6场义诊,服务近2000人,解决群众“就医难”问题。
二、2025年工作计划(一)工作思路
以科学管理为基础,以丰富活动为路径,打造三大特色平台。从强化管理、推动发展入手,扩充队伍,创新品牌,提升成效。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,激发社会参与热情,为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提供保障。
(二)主要工作及措施
.构建多元共享机制:强化粤港澳志愿服务资源共享,挖掘多元市场,利用数字技术搭建共享平台。以“党建 实践 科研”为路径,围绕大湾区志愿服务关键问题开展研究,联合多方力量创建实践与研究平台。
.强化志愿者培育体系:加大粤港澳志愿服务队伍培育,开展基础与特色活动,注重质量。加强与各方合作,培育孵化优秀志愿者队伍,通过竞赛激发创新,推动品牌化发展,提升整体影响力。
.组建大学城高校智库:整合广州大学城12所高校人才,组建志愿服务智库。组织志愿者学习课题研究知识,开展志愿服务与社会调查立项课题研究,推动粤港澳志愿服务改革创新,提升志愿者专业素养。
2024年度业务活动情况和2025年度工作计划(包括群团工作情况,限1700字): 字数限制在400到1700字之间。字数包含中文、英文、数字、标点符号等所有内容,且不能带空格键。若字数超出无法储存的,建议适当的删减内容。
|